文章

心理健康

2017-09-25 13:47

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门课程,同时更要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仅仅靠课堂知识传授和短暂的行为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校的所有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变化,所以在学校教育里,我们注意发挥尽可能多的教育人力和教育途径的作用,从而全方位地在教育过程中贯穿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处在一个意识分明、氛围和谐的学校教育环境中。
    1、通过课题研究,更好地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学校鼓励教师立课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通过对理论的研究、实践的探索达到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我们主要进行了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探索与实践班主任工作中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这些都充实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也指导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通过学科渗透,加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在校主要活动集中在教学时间内,因此,课堂教学的心理环境,以及学生对学习的心理感受是学生心理活动和情绪的重要根源。学习成绩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情绪状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一定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状态,关注课堂心理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教学任务的最终完成依赖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果。综合两方面的原因,教学过程就成为师生双向甚至是多向的心理交互作用的过程,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课堂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就成为两种教育的共同需要。
    在这种双结合的教育中,我们发挥了教师的作用,以教师良好积极的心态,感染学生,贯彻言教、身教与心教共同作用的原则,形成了课堂愉快、活跃的精神氛围,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机制,使学生在学习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体现价值,使心智水平不断向上提升,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在课题《学科教学中渗透学习心理辅导》,侧重于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兴趣的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其目的在于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更为有效。
    3、加强班主任和学校其他德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深刻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相结合是学校教育的最佳互补模式。德育是以道德教育为内容的教育,是以社会道德规范学生行为的过程,这是由外向内的内化过程,带有明显的规范性和养成性。长期以来,学校德育及其工作者,往往是以社会本位思考和实践的,总是自觉地、努力地把符合社会要求的规范和观点通过灌输等方式传递给青少年,并希望真正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心育是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激活自我完善的欲求,提高学生对社会适应性的由内向外的社会化过程。
    我们知道青少年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中的许多人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自我中心的环境中,加之当今时代特点之一是强调个性,因而,他们的自我概念得到了空前的凸现。他们渴望独立和自主,重视自我价值,有着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他们往往从个体出发去思考问题和处理事件,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体本位的色彩。同时,他们又缺乏相应的思考和行动能力,不能很好地认识和妥善地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他们容易对外界教育环境,对注重共性而忽视个性,注重社会要求而忽视个体需求的思想教育,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轻视教师所传授的理论和观念,使得传统的德育途径缺乏有效性。
    所以,只有德育工作者认真借鉴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心理咨询的交流方式以及内容,注重对青少年学生心理的疏导,贴近青少年学生的实际需要,就能提高德育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推动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因此,我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内涵的拓展,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和途径。德育最终落在字上,心育是在字上下功夫,情是内在的感受,行是外在的表现。行以情为基础才能持之以恒,情以行为结果,才能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情与行结合是最佳的结合,德育与心育互补才是最佳的教育形式。
    在学校中,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广泛发动班主任对学生心理进行研究,通过讲座、观摩、培训等一系列方式使他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巧,为日常班主任工作服务。在班主任工作中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其实质就是,以人本主义为基本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真诚爱生、公平待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民主、平等、公平、开放、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真诚相待的班级氛围,改革不利于学生成长的班级管理方式,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自我成长。
    为此,我们每年暑期组织班主任、年轻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开办相关讲座,使大家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积极的行动。
    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依据人本育人理念,优化班级管理
    通过上心理辅导活动课,班主任的教育理念有所改观,他们已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他们的班级管理之中,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把以学习为主的百分制评分方法改为五个方面并举的评分方法。
    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有被别人肯定、承认、欣赏的渴望。然而现实当中,我们的评价标准往往只看学习成绩,因此,受到表扬的往往只是少数成绩较好的学生,而成绩中等的学生经常受到冷落,成绩下游的学生则总挨批评。这样以来造成各层次学生心理都不能健康发展。而初中生正处青春期,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如果这一发展任务没有很好地完成,则会给他的人格发展造成终生的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以成绩来评价学生,会使学生形成错误的自我概念。成绩好的学生以为自己什么都好,成绩差的学生以为自己样样都差,于是产生了自卑感。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我们改变了百分制的评分方式。把原来以学习成绩为主的百分制改为五个方面(学习、纪律、体育、艺术、卫生工作)并举的评分方式,这就避免了奖励让好学生独占,让后进生靠边的现象,大大调动了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也充分体现关注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教育理念。


评论(0) 阅读(101) 赞(0)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