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走进低年级(2)——听工作室学员蔡益勉的《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2017-10-11 00:02

走进低年级(2)

——听工作室学员蔡益勉的《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这是听一年级的第二堂课,从昨天到今天,对于我来说,积累了很多看得到的经验,也相继肯定了一些理的通的理念。或许对于一年级来说,我目前敢于说的就是大胆“拆”,将过去基于3-6年级比较成熟的“合”,以一个新的主体来进行更加合理地“拆”。

今天的《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一课,作为一个单元的中柱,在一年级的教材中更加能体现出它在单元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的是对于测量的规则性的继承,启下的是对人为“搾”测量方法相对于借助工具测量的一种发展,肯定了工具的价值,并且在此基础上渗透单位长度稳定性和不同单位长度带来的认知新认识,丰富了孩子们对于单位的认识。

今天的课,蔡益勉老师能够大胆地对教材预设的活动进行了处理,比较明显的是砍掉了横向的研究对象,从研究桌子的长度、高度和书本的长度,简约成只研究桌子的长度,这可能是基于孩子的认知水平和探究能力决定的。从课堂的实施来看,“砍”的价值并没有解决长时探究相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的难度,这可能就是我们教师相对于小学科学课堂的一种观念,而且是相对于目前课程来说是一种新理念,不过当主体认知水平下降的时候,却显得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在课堂上,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当围绕桌子的长度利用四种工具(橡皮擦、回形针、小方块、小木条)来做一个大探究的时候,过程中暴露出来的是孩子的活动经验不足和大活动带来的研讨思维难以聚焦等问题,所以大活动并不能带来大的研讨。从而我们应该学会“拆”,拆是为了学生的概念路径更加清晰,概念的台阶更加让学生上的去,一步一个脚印学科学。

因此,当学生的前概念因为活动整合而丢失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拆一拆,允许孩子在小活动中暴露已有经验和认知,再在第二个活动中找到发展点,让一年级的孩子在学习科学中能够有一个看得到的进步。我想,这也是科学课和数学课在让观摩者的最大区分度,是可以努力的。

微信图片_20171011000348_看图王_看图王.jpg

评论(0) 阅读(1932) 赞(0)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