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直面幼小差异,创造良好开端》

2019-06-27 19:00

各位家长下午好,时光荏苒,就像毕业歌里唱到一样,时间时间像飞鸟,转眼三年即将过去,幼儿将转变成小学里的小学生,这是孩子们成长历程中一次中一次重要的身份转变,这也是在人生的长坡上继续前行的一个里程碑。从幼儿园到小学,不是翻山越岭,也不是跳跃大沟深壑,也不是进入有天壤之别的生活,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自然的延伸和过渡。幼儿园教育本身就有为入小学做准备的功能,也有创造积极氛围,改进课程与教学,帮助学生适应小学生活的责任。因此,我们的积极鼓励和小学老师的笑脸相迎,家长真心陪伴,就能顺利实现幼小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是相互衔接的两个教育阶段。幼儿园与小学在教育性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有所不同。(三个方面)

   1.幼儿园属于非义务教育,而小学属于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即让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因此,家长必须将适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小学教育。

    2.幼儿园“教养并重”,小学则“以教为主”。

    幼儿园除了对儿童进行全面、和谐发展的启蒙教育外,还要给儿童以生活照料和养育等。小学则要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对孩子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德、智、体等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每门课程都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还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3.幼儿园课程是综合性的,将各领域内容有机整合起来,以主题方式呈现。小学课程则以分科为主,如语文、英语、数学、自然、体育与健身、唱游、美术等,还有各类兴趣活动和探究活动等。

    4.幼儿园以游戏为主,注重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除采用讲授的形式教学外,还非常注重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探究、讨论、表达等方式进行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

小学与幼儿园在师资配备上有何不同?

    在幼儿园,每个班级都会配备2至3名教师,其中2名是带班教师,另1名是保育员。从教师的具体分工来看,一般两位教师每天各负责半天,上午班、下午班进行轮换。当然,也有一些运动、学习等分组性的活动,两位教师会同时进班。保育员主要负责本班活动室的环境、设备和材料的清洁卫生工作,并管理幼儿的生活等。因此,在幼儿园中,孩子经常接触到的工作人员为3人,即2教1保,而且,人员基本是固定的。

在小学,师资配备有很大的不同。每班会有一名班主任,或者还配有副班主任,负责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另外,小学一年级一般开设多门课程,每门学科会有1位教师任教。因此,孩子一进入小学,可能一下子要与多位新教师接触。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适应上的困惑。家长也要关注、重视这一情况。

德国著名专家哈克教授认为:从幼儿园到小学,通常训在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

一、关系人的断层

孩子入学后,必须要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严格要求、期望值更高的小学教师,这使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

二、学习方式的断层

小学中正规的科学学习方式与幼儿园的自主游戏、探索学习和学习防线方式与较大区别,孩子必须选择有适当的时间加以适应。

三、行为规范的断层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理所应当的个人要求,在小学是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学后,需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控制。

四、社会结构的断层

孩子入学后与幼儿园同伴的分离,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朋友,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

五、期望水平的断层

家长和教师都对上学的孩子给予新的希望和压力,为了学业减少了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

六、学习环境的断层

幼儿我的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分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

以上断层使我们有百分之30学生有断层的现象,导致学习兴趣低落、焦虑等行为发生。

 

面对幼小衔接,家长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每件事,都是其成长的契机。所以,面对幼小衔接中的种种问题,您既要予以重视,但也不要过分焦虑。建议您:

    1.激发孩子上小学的愿望。当您在关心孩子入学准备是否充分的同时,也请关注一下自己的言语与态度。千万不要用上小学就要接受”等话来吓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  “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

    2.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一般而言,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三个方面情况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您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你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如:让孩子自己起床、吃饭、收拾房间、整理物品等,学会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3.面对问题,积极地与孩子沟通。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您应耐心倾听他的述说,仔细观察他的行为,并给予积极的回应。如:“你真有毅力呀!”“你做得不错,但如果……你还可以做得更好”。总之,你要和孩子一起面对问题,但不要包办,也尽量避免消极的暗示,如:“你为什么每件事都做不好呢?”“你真是不争气”等等。每一个孩子都在以他独特的方式进步着,在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他更需要您的支持和鼓励,请呵护孩子这个成长过程。

入学前,家长应该有怎样的心理准备?

    孩子入学前,要经历幼小衔接的适应过程。需要经历这个过程的,除了孩子以外,还有您——孩子的家长。为了在这个时期能给予孩子以有力的情感支持,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坚实后盾,您需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自我角色的转变。下面,给您一些建议:

    1.告诉自己即将是一名小学生的父母了,并积极获得与之相关的经验积累。主动向周围家有小学生的亲友询问和请教,了解作为小学生父母的心理感受和各类教育问题的处理经验。

    2.尽量调整好自己的生活节奏和作息时间,为孩子的入学做充分准备。孩子要入小学了,每天的作息要有序,有规律。如,用餐、温习功课、休息,这些都要安排好相对稳定的时间。因此,您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新的家庭作息时间表,在原来的作息时间中增加和孩子一起共同学习的时间。最重要的是,您要带头按新的作息时间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3.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进入小学后,面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波动,您需要镇定而理智地分析情况和原因,找有经验的朋友或老师商量。千万不要将压力转嫁于孩子,让他做您的“出气筒”。您应成为孩子的知音和朋友,和他一起面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不适应,这才是孩子最大的幸福。

    4.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孩子,扬长补短,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自己的孩子在个性、能力、学习态度和习惯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长处和短处,作为家长您应有比较清楚的了解。您还应对孩子入小学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分析一下自身的优势,结合孩子的情况来帮助其扬长补短,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补救。相信您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一旦孩子以后出现类似的问题,您就不会太急躁,可以从容地应对了。

孩子入学后可能会有哪些不适应?

    对于孩子来说,入小学是人生发展中一个重要转折点。一般,孩子不适应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生活方面的不适应。如:在校内课间十分钟的安排以及用餐、用厕、饮水等问题的自我管理。又如:对要在规定时间内到校、离校等作息时间方面的不适应。

    第二,是学习方面的不适应。如对学习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适应;

对小学每天带好要用的物品、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则和任务意识方面的不适应。

    第三,是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陌生的教师、同伴,与幼儿园不同的要求,以及有的家长不恰当的话语暗示等,都会使孩子对小学老师、新的同伴产生一种距离感,有的甚至会觉得小学老师挺严厉的而不太主动亲近老师,影响了孩子建立新的、和谐的师生、同伴关系,

幼小衔接,家长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在幼小衔接方面,家长往往特别关注的是知识的积累,但请不要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观察、谈话等方法全面了解孩子在心理、情感、自理生活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以下这些内容,可以提供您分析、了解孩子的情况。

    (1)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

    (2)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

    (3)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

    (4)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除家人以外的人交往?

    (5)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

    (6)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等事情?

    (7)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自己穿脱衣服等?

    (8)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

    (9)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

    (10)孩子是否能够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

    (11)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

    (12)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

请考虑以上这些问题,看看您的孩子进步得怎样了。从中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的培养和教育。请记住,绝不要期望任何孩子在进入一年级之前就完全达到所有这些要求。

在这里,我们想强调,儿童的利益是最需要加以关注的,因此,我们在采取任何一项措施时,都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感受,了解他们真实的想法。家长更多了解孩子对于小学生活是怎样理解的,他们对于即将进入的小学又怎样的期待。他们是否知道进入小学之间自己应该准备些什么。只有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我们才能给予他们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从发展阶段来看,幼小之间有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从连续性发展来看,幼小之间有着自然衔接的内在机制,幼儿园是为小学的理性学习做感性经验准备,感性经验越丰富,入学后理性学习能力就会越强。

 家长要与儿童共同生活的过程中,倾听他们的声音,多陪伴,多鼓励,多讨论,让小孩带着对小学的憧憬和向往愉快、积极的融入小学生活。

 

 


评论(0) 阅读(2216) 赞(0)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