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转发)“小括号的教材比较研究”

2020-07-17 20:34

  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小括号的认识”提出了怎样的具体目标呢?在2011版课标之前,“小括号”的教学,有的教材放在第一学段,有的则放在第二学段。对比实验稿与2011版课标,发现在第一学段(1-3年级)数的运算中,2011版课标新增了“认识小括号,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两步)”。现统一放置在第一学段,与第二学段形成渐进性衔接,这样有利于对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把握。由于课标中并没有明确认识小括号的具体内容,也没有提供相关案例,这也给教材的编写与使用创设了更多的空间。

       笔者选取了2011年新课改后的人教版、青岛版、北师大版、苏教版、西南师大版这五套教材,对教材中的“情境与例题”、“作用与由来”进行了比较研究。

  小括号的“情境与例题”比较

     五套教材均创设生活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学生可以依托情境,解释每一步运算表达的意义,结合算式意义体会到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尝试用符号进行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方法。从表1中可以看到以下不同点。

表1   小括号“情境与例题”的比较

1.内容放置年级跨度变化大

       五套教材中,《小括号的认识》放置年级有所不同,除人教版放置在一年级外,其他四套教材均放在三年级。对比新课改前后的教材,发现人教版、苏教版、西南师大版将本课内容前置,其中人教版跨度最大,从四下提前至一下;青岛版与北师大版从二下后移至三上,北师大版教材《改编说明》中解释:后移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学生对于计算学习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克服学生的学习困难,避免难点集中。

2.例题呈现的算式数量不一

       西南师大版仅呈现一个带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人教版和北师大版都呈现了两个综合算式,一个不带小括号,一个带小括号,人教版中的两个都是正确的,而北师大版中的第一个是错误的;苏教版相比北师大版,多了一个分步的算式;青岛版呈现的7个算式最为丰富,不仅有分步算式、错误的综合算式,也呈现了像③和④这样,用横线、圆圈来表示先算部分。

3.前后关联知识与目标有差异

       人教版最为特殊,因涉及年级是一下,把《小括号的认识》安排在加减同级混合运算之后,能正确计算含有小括号的两步加、减混合运算,但不要求脱式计算;其余四个版本均安排在三年级乘加、乘减、除加、除减二级混合运算之后,打破了“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原有认知,凸显“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算式,会脱式计算。

       以上是关于小括号“情境与例题”的对比分析,那么,关于小括号的“作用与由来”,五套教材又分别做了怎样的处理?




     小括号的“作用与由来”比较




       五套教材主要采用直接告知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小括号可以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明确一个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然而关于小括号的由来则很不一致。(见表2和图1-图5)

 表2   小括号“作用与由来”的比较

       通过五套教材中“情境与例题”、“作用与由来”的比较分析,笔者产生了三个疑问。

      问题1:小括号的作用只能直接告知吗?

       问题2:在学习小括号的同时,其由来有必要介绍吗?

      问题3:学生会出现错误的综合算式吗?




调查思考




       为了了解与上述问题相关的学情,笔者对义乌市城区2所、乡镇1所小学二年级共394名学生做了一个小调查。(因调查时间为2018年6月,使用人教版教材的学生已学完一下《小括号的认识》一课,故选择使用北师大版教材的二年级学生,还未学习本课内容,且具备相应的知识基础。)

       第一个目标,调查学生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无括号)以及正确率。安排了四道题,后三题比较类似,这是之前学习的内容,主要看学生掌握的程度。

       第二个目标,调查学生会有几种不同的算式,了解学生认知起点。题目是人教版一下第74页书中的例题,主要是看看学生会列怎样的综合算式,是否会有使用小括号的情况。

     第三个目标,调查学生关于综合算式“10-2+3”中要先算”2+3”会有哪些想法,了解学生是否具有潜藏的符号意识,是根据上题中的情境展开进一步思考。

       下面是具体的调查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四道计算,第①②④题正确率超过90%,只有第③题的正确率低于90%。

        具体错误情况有以下三类:

      出现第一类错误是最多的,先加后减,在计算第二步减法时,仍然当作加法进行计算;第二类错误是只计算了第一步;第三类错误是受了数据的干扰,忽略了运算符号。观察上表,发现学生对于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无括号)掌握熟练,正确率较高。 

       第二大题学生主要有七类不同情况,其中运用“10-2-3”来解决问题的占比最高,城区61.54%,乡镇72.04%,算式与情境中每一步相对应,先剪掉2个,再剪掉3个;选择将两次剪掉的个数先合起来,再求剩下的个数,城区29.81%,乡镇22.58%,虽然想法相同,但表达方式有差异,具体见④⑤⑥⑦。

       错误情况有三类,城区2.40%,乡镇4.30%,学生列出“10-2+3”的情况很少,其中城区2人,乡镇3人。

       第三大题,城区23.56%,乡镇27.96%的学生无法正确解答,虽然均有超过50%的学生认为写成”10-2+3”是不对的,但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改写,城区仅2.88%,乡镇5.91%的学生能使用小括号来帮忙,没有出现用圆圈,横线等方式来表示先算部分“2+3”。




研究启示




       经过上述的教材比较分析,学情调查思考,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潜藏着“符号经验”,然而如何表达却存在很大的困难,那么对我们的教学又有什么启示呢?

1.挖一挖,唤醒潜藏的“符号经验”

       在小括号出现之前,人教版一上第52页有呈现“圈出能组成8的两个数”;第67页引出加减混合运算“4-2+3=”时,在先算部分“4-2”的下方划一条横线等,这些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小括号的经验,将符号语言与生活经验相联系,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通过非常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感受到因为要进行优先计算需要一个符号来进行说明,小括号这个符号的使用方法就是这样产生的。 

       学生生活在一个符号化的世界里,唤醒学生潜藏着的符号经验,这也是发展符号感的重要基础。

2.停一停,放慢符号抽象的过程

       在小括号出现,用这个符号进行运算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急着告诉学生运算顺序。教师要做的是选取适合交流的作品,比较不同的算式,依托情境,让学生说一说,辩一辩,解释每一步运算表达的意义。比如10-2+3与10-(2+3)都是同样的3个数,它们的运算过程一样吗?2+3=5,10-5=5,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10-2-3与10-(2+3)运算符号不同,为什么结果却相同?

       停下脚步,放慢符号抽象的过程,一定要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每一个运算符号的含义,比较辨析,经历从“创造”符号到“用”符号再到“懂”符号的体验过程,从而帮助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情境中埋下符号意识的种子。

3.讲一讲,了解小括号的历史

数学符号意识不仅应该经历利用数学符号进行运算和推理的过程,还应该明白在运算与推理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建议教材插入小括号的由来,从时间的视角去看数学符号的演变和数学发展的历史,这不仅仅是情感培养,对加深理解与感悟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评论(0) 阅读(579) 赞(0)
最近访客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