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隐秘的角落》:今天的我们,应该给孩子怎样的童年陪伴?

2020-07-19 15:15

《隐秘的角落》,表面是悬疑片,其实讨论的是家庭伦理和教育,它让人重新思考,一个破碎的家庭是如何撕毁孩子童年的梦,使纯真的儿童,变成内心幽暗的坏孩子,进而滑向罪恶深渊。这部影片对青少年心理及社会现实的刻画真实细腻,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会有所触动。

奥数老师和学霸

张东升在少年宫教奥数,人到中年还没有编制,社会上吃不开,在家也抬不起头。岳父对他爱搭不理,妻子天天催他离婚。为了不失去家人,东升对妻子一家百般讨好,可他越卑微人家越觉得他没出息。张老师只有一个人面对镜中的自己时才露出阴森可怕的一面。影片一开始,在一片奇峰秀岭,群山环抱的美景中,张东升将岳父母双双推下山顶。然而,就在山对面,三个孩子刚好把全过程录了下来。这段视频,也把四个人连在一起,进入一个个黑色旋涡。

图注: "小老头"朱朝阳

朱朝阳14岁,十分内向,像个小老头。他学习很牛,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但是这个学霸并不风光,他在班里没朋友,在家里更像个弃儿。父母离异后,爸爸只顾新家,妈妈关心他的学习胜过一切,他也用好成绩回报妈妈。

有个细节,表现出朝阳这孩子智商高,有城府。严良和普普突然来到,在他家住了一晚,三个小孩非常愉快。朝阳十分孤单,他很喜欢两个朋友,但这份喜爱不会打消他的戒备心。第二天一早,他出门去买早点前,先把妈妈的首饰藏进了衣柜,又从梳子上取下一根长发,夹在柜门中间,心机深不可测。

有了朝阳这个最强大脑,三个孩子开始与杀人犯张东升周旋,之后又被杀人犯一步步带向幽深莫测的境地。

《隐秘的角落》有两条线,张东升是明线,朱朝阳是暗线,两个角色互为对手,互为镜像,一浪更比一浪险。

东升和朝阳很像,智商都很高,都很能忍,孤独也是他们的共同点,因为孤独,他们又极度渴望爱。当张东升知道妻子出轨,他哀求,只要不离开他什么都能接受。朝阳没有朋友,没有父爱,妈妈经常不在家,是严良和普普让他尝到友情的滋味,点亮了内心。

有个细节特别感人。妈妈要回来了,朝阳不得不送走两个朋友,非常落寞。之后,妈妈电话说不回来了。朝阳冲出家门一路狂奔,寻找另外两个孩子。黄昏的灯光洒向街角,温暖的音乐在四周像海水般起伏……

孩子太孤单了。他不停奔跑,不停寻找,为了友情和真情,为了生的希望和光明。

落了苍蝇的父爱

当然,孤独缺爱还不足以导致犯罪,朝阳难言的内心世界和父亲给他带来的伤痛有深刻关系。

离婚后,连牌友都看出朝阳衣服洗到发白,鞋子太旧,爸爸才想起带孩子去买鞋。继母听说了,带着妹妹赶来,要爸爸给女儿买裙子。不但如此,还话里藏刀,百般羞辱。这是多么烦人的家庭关系,就像挥之不去的苍蝇,在耳边嗡嗡不停。

生活的残酷,让朝阳小小年纪就经历了成人世界的所谓真相。然而他又是个孩子,心智不成熟,不足以承担这些。所以很多家庭离异的小孩,早熟和脆弱,会同时出现在他们身上,在他们心中,爱的花朵和恨的荆棘共生一处。

导致朝阳彻底坍塌也是父亲。妹妹死后,父亲开始亲近朝阳,朝阳很珍惜这份重得的父爱,但却意外发现,爸爸不过是为了套他的话。父子情就像被苍蝇叮过一样败坏了,朱朝阳心灵也被弄脏了。

父亲的自私猜疑让朝阳的心凉透了,而母亲控制狂般的爱又令他无比压抑,这个破碎的家庭首先毁灭的是爱,是真情,然后才是一个孩子的心灵。

图注:《隐秘的角落》 朱朝阳被继母嘲讽

朝阳和东升

这部剧深刻之处在于,没有把青少年犯罪问题推给父母、家庭,而是从高处俯视,让我们看到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在承担的巨大的痛苦和压抑。

图注:朱朝阳家的夜景

上图是朱朝阳家的夜景。只有从高处俯视,才能看到在茫茫黑夜深处,有一点暖光摇逸着,抵抗着,那么微小又那么珍贵,这个画面不断出现在整部剧中。

黑夜象征一种巨大的压迫感,人们对爱对真情的渴望,就像这点温暖的微光,它能不被黑夜吞噬吗?而痛苦的根源,其实在剧中第一集就出现了,那就是争第一。

朝阳永远第一,班级第一,年级第一,只有他才能赢得全班的掌声。对第二名,老师唯一的肯定是:你和第一名的差距越来越小了。come on ,难道第二名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衬托第一名?而第三名,以及所有的人,老师提都不提,他们的命运不配拥有姓名。

再看朝阳的后妈和妹妹,已经得到爸爸全部的爱,还不够,爸爸难得给朝阳买一次鞋,后妈冷嘲热讽,百般羞辱;东升呢,事业不旺,全家人都瞧不起他。朝阳妈妈,更是因为不再年轻貌美,也没什么事业,被爸爸抛弃。

如果我们都遵循这样的逻辑:

小时候在学校必须争第一,长大了在单位必须成功,在家中必须胜利,不然就被无情淘汰。如果人们都在这样冷酷的链条里生存,心里的爱怎么能抵御寒夜,父母哪有足够的温暖和爱给予孩子呢?

为什么片中最血腥的屠杀,发生在水产公司的冷库中,除了比喻凶手的冷酷,更象征了人心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更加无情残酷的法则。

归根结底,每个人,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家庭,整个社会到底把什么放在第一,决定了我们能否活在一个比较幸福的社会里。

如果学校能把学生心灵的成长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分数;如果每一个家庭把亲情伦理放在第一,而不是个人欲望;如果整个社会都把真才实学和诚实的劳动放在第一,而不是金钱和地位,这个世界才可能会像主人公的名字一样——朝阳东升。

本片还给了我们其他启发:

父母不要用强势窒息的爱,让孩子沦为“工具人”

总以为小孩不懂大人的事,反而会加剧儿童的“成人化”

原生家庭影响孩子一生

我们的文化,习惯于歌颂儿童的天真、纯洁、美好。在中国家长这里,一直在隐秘地进行一场看不见的“隔绝儿童”的保护运动,他们竭尽全力将孩子与成人世界隔开。但就如片中朱朝阳说的:“在成年人眼里,小孩子永远是简单的,即便小孩会撒谎,那谎言也是能马上戳穿的。他们根本想象不到小孩子的诡计多端,哪怕他们曾当过小孩。”

这让人想起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的忧虑:电视这个一览无余的媒介瓦解了信息霸权,一旦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隐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比如性、爱、暴力、谎言,他们就失去了童真这个乐园。在新媒体时代,儿童的消逝,更仓促、更迅捷。

儿童的“消逝”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儿童已经“成人化”了,家长对儿童依旧停留在传统的玫瑰色想象里,教育没有跟上来,比如性的责任、暴力的代价、生命的意义。其结果是,儿童“成人化”了,但他们不知道代价和责任,一旦他们犯错或作恶,就愈发覆水难受。

坏孩子不是天生的,是原生家庭影响下的人格与成人世界规则的一次碰撞。内心强大的孩子,撞而不倒;内心纤弱的孩子,一撞就出大问题。

心理学上有个“爱的空杯理论”。做父母的,要记得经常去给孩子的杯子加水。朱朝阳的杯子,空的太久了,已经干涸成荒漠。



评论(0) 阅读(3157) 赞(0)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