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画线句赏析题的答题思路与来龙去脉

2018-06-14 09:28

一、“画线句赏析”题的答题思路

“赏析画线的句子”是近年来浙江语文高考文学作品阅读的一道经典题型。

这个题型可以追溯到2012年《母亲的中药铺》的第14题,其题干表述为:“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值为5分。

原文画线的句子是最后一段倒数第三句: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参考答案为:①运用排比、比喻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②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③点明万物皆有其性、各具其用的哲理。④用“灵芝”设喻,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之后除了2014年《走眼》一文未设此题外,其余四年均考到这个题型。现将这四题相关的画线句、题干及参考答案罗列如下:

2013年《牛铃叮当》

画线句:水浅处水牛游得很慢,一边游还一边不忘啃食水中的荷叶、蒿草和野生水稻;一旦游到水深处,它便变得特别快捷,一边用力划动四肢,一边高高抬起头角,“嗯呀——嗯呀”十分得意地叫唤不停。……跟着水牛学游泳,我们先是用柳条鞭子将水牛赶至河里,双手死死地拽住牛尾巴,待水牛飞速抢渡时,再使劲用双脚拍击水面。

题干:赏析第五段中画线句。(4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动作(“划动”“抬起”等)描写和神态(“得意地叫唤”)描写,以及在水浅处、水深处不同游泳姿态的对照描写,形象刻画了水牛善于游泳的习性和生命的灵性。

②通过动作(“赶”“拽住”“拍击”等)描写,生动表现了“我们”自由嬉戏的天性以及与水牛的亲密关系。

2015年《捡烂纸的老头》

画线句:没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没吃完的烧饼很费劲地啃完了。情绪已经平复下来——本来也没有多大情绪。“跟他们寻口汤去。”喝了两口面汤:“回见!”

题干:赏析文中划横线部分。(4分)

参考答案①运用神态、动作和语言等多种描写手法,揭示了“老头”从愠怒失意到自我宽慰的情绪变化,描写细腻生动,富有戏剧效果。②交代“打架”事件的结局;“老头“的行为、情绪、言语恢复故态,与之前的叫阵形成对照,也与前文的惯常言行呼应,强化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016年《母亲》

画线句:那悠长的,古怪的汽笛,尤其使她起了辽远的、不可思议的幻想,飘飘然,仿佛她已坐了那蛇一样长的怪物飞往另一个世界。无论什么时候一听到那种声音,她就闭上眼睛,似乎她在听着天外传来的呼唤,完全失神一样地,喂猪她会马上放下麦粥桶,洗衣服她会马上放下板,在煮饭的时候,她也会立刻抛开火钳,有时忘了添柴,有时却尽管把柴往灶门送,以致不是把饭煮得半生不熟,就是烧焦了半锅。

题干: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部分。(5分)

参考答案:①通过比喻、排比,渲染了火车的神奇与母亲对火车的痴迷。②通过神态、动作等细节,细腻描写了母亲好奇、陶醉和渴望的心理。③叙事上有过渡、舒缓节奏等作用。

2017年《一种美味》

画线句: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题干: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参考答案: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在此罗列这些内容,是出于笔者的这种一种认识:应考的答题思路是从往年真题中归纳总结出来的。有了上面这些材料就可以归纳出“画线句赏析”题的答题要领。

此题型的答题要领有三个方面。首先是表达技巧及其效果。包括修辞手法、狭义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有关的技巧(主要是各种描写)。其次是画线句所表达的内容,特别是其深层的哲理或情感。最后是画线句在上下文结构中的作用,如果是小说还要考虑画线句属哪个要素及其对别的要素的作用。

二、“画线句赏析”题的来历

如果要问这个题型在浙江高考命题史上的出处,那还要追溯到2004年《白鹤翔集的记忆的第20题

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共6分)

还有2007年《泰山之20题:

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以及2010年《静流》第15题:

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分)

当然这三道题各具特点,2004年第20题所问句子是全文结尾句,且题干要求回答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指向明晰。考生除了结合主题解释这个句子的含义之外,还要根据其内容、位置来分析其表达上的作用。作用分析,其实就是“赏析”。2007年第20题题干的指向性也非常明确,就是赏析画线句的表达技巧。答案除了提到排比、对比、夸张三种修辞之外,还提到了叠字的运用,这启示我们赏析题还应该玩味词语、句式甚至赏析语言风格2010年第15题的独特性在于画线句是分散于文中的四个过渡句,在形象的表达中蕴含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画线句赏析”题融合了重要句子含义、句段作用和表达技巧赏析三个考点,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其分值一般也比较高。

如果我们看一下全国卷和其省份的真题,会发现没有像浙江这样综合着考的,比如2017全国Ⅲ《我们的裁缝店》第5题只考“句子含义”:

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分)

2017江苏《一个圣诞节的回忆》第14题只问“情感”:

文中画线句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情感?(4分)

2017山东《七岔犄角的公鹿》第20题只要求分析“表现手法”:

本文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2016全国I《锄》第(3)题只要求分析“作用”: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6分)

即使是两个考点放在一起考,也会分成两个小题,如2016山东第20题:

阅读文中画线部分,完成下面题目。(4分)

1)解释画线①处的含意。(2分)

2)分析画线②处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2分)

三、可能的变化与建议

从最近几年的命题情况看,2018年“赏析画线的句子”这个题型出现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今年的考生在考场上遇到这样的题不必慌张,毕竟是老题型。答题时牢记三个大的答题角度,同时也要关注画线句本身有无新颖独特之处,更要关注题干是不是有了些新的变化,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在考场上要能灵活应对。

当然,我们还是期望这个题型会有一些变化,期望其题干的指向性变得更清晰。题干的指向不明是语文主观题命制的一个突出弊病。笔者认为这个题型承载了太多的考点,学生在答题的时候总感觉没个边界似的,仅表达技巧这一个角度就够多数考生琢磨半天了。而且,由于涉及考点多,答案也要顾及多个角度,文字量就很大。比如2013年第12题参考答案有125字,2015年第13题参考答案有121字,2017年第11题,参考答案更是多达138字。

总之,这个题型应该减减负了。减负的手段,除了明晰题干,减少考点之外,还可以减少画线句子的量,赏析一个句子与赏析三个句子,对考生来说心理感觉是很不一样的。

 

                                              00120180606

评论(0) 阅读(1403) 赞(0)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