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

2019-04-17 16:43

   课堂讲授是一堂课的主体部分,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课堂讲授。而课堂讲授的导入是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关键。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如导演,学生即演员,而整个教学就如同是一场戏。这场戏的优劣好坏不能由其中一个来决定,而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整堂课,以达到大家共同所期望的结果。课堂的导入也是整堂课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就可以洞悉整个教学过程的全局,洞悉其精华,了解其精神。课堂的导入部分就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灵魂,整个教学的定位随其定位而定位。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好课的导入就好比“凤头”,教师授课导入得好,不仅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去学习,从而巩固原有知识,传授新的知识。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定重视教学伊始的导入艺术。 1课堂导入的原则和要求 所谓课堂导入,是指教师在新课或教学内容开始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一般来说,在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中,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后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游刃有余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迅速进入思维状态,使学生学习的思维由浅入深,进入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中。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铺设桥梁,衔接旧知识与新知识,以旧知识带动理解新的知识。此外,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沟通感情,创始学习情境。总之,高效的新课导入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个成功的导入应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1导入必须服务于既定的教学目标 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使之成为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 1.2导入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 导入,可能是新课内容的知识准备和补充,可能是新课内容的组成部分,也可能是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学习与理解。新课导入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来进行的设计。 1.3导入必须符合于学生的实际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的好坏,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来体现。教学过程中,新课导入的设计要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要与学生的认识特点相适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又要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一般正经历从直观表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阶段发展的时期。“因此,我们在进行新知识的教学时要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以便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宜采用形象直观的、趣味性强的导入方式。 1.4导入必须简洁,紧凑 教学中,有许多老师,尤其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只图表现气氛热烈,闹闹哄哄,追求形式上的活泼,而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都引到看热闹上去,或过多的占用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效果,结果偏离了主题,一堂课下来,费时不少,收效甚微。导入是新课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要简洁、短小精炼,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避免长时间的导入占据了最佳学习时间,使学生产生注意力的转移,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2.课堂导入的方法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以下就自身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常用的几种导入方式进行说明。 2.1 复习导入法--------以旧引新导入。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出极强的系统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发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新知识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旧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学生对与新知识联系最紧密的旧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必然影响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导入时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难又不十分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的做法是:以学生已有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通过提问、练习等教学活动,提供新旧知识的联系点,从“旧的”过渡到“新的”,从“已知的”拓展到“未知的”,既巩固了旧知识,又为新知识做了铺垫。 例如:在教学“多项式除以单项式”时,我就先出示了一组多项式乘单项式,要学生做题并要求说出计算方法,然后把上题中的乘号改成除号,问学生现在属于什么算式,学生回答: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师:你们能借用多项式乘单项式的方法去试算一下今天要学的知识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均跃跃欲试,成功的用学过的乘法知识解决了当天的除法知识,并且在解决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例如:矩形的性质导入: 教师先提出: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并在前面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请大家回顾一下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 (生一):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生二):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生三):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对角相等。 (生一):。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教师在学生口述的同时画出平行四边形的图形)。 然后教师给出课题: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它和前面学习的平行四边形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请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好好观察,思考,它和普通的平行四边形有何区别。 又如:“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导入, 先让学生计算 ①42____②(+4)+(+2)=____ 再提出计算 ③(+4)+(-2)=____ ④(-4)+(+2)=____ ⑤(-4)+(-2)=____ 并提问:②③④⑤题与①题比较的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比较后回答:五题都是加法运算,②③④⑤题的加数含有符号;①②两题实际上是相同的。进而引出:像②③④⑤这样的加法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它和小学的加法运算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这样从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入,不仅可以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需要,唤起学习的内驱动力,也为在新的学习中调动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 建构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个认知过程,即要把所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即“同化”的过程。并强调“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水平出发,以恰当的方式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建构,从而理解掌握知识,弄清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 2.2 直接导入法------开门见山导入 开门见山的直接导入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导入方式,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揭示课题,将有关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用三言两语直接阐明对学生的目的要求,简洁明快地讲述或设问,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心中有数,诱发探求新知识的兴趣,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要求教师语言精炼、简短、生动、明确、富有鼓动性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感、紧迫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整式的加减”的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相关概念、合并同类项法则,去括号和添括号法则,本节课,我们将运用概念及法则来学习整式的加减运算。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节内容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姓什么?姓“王”,你们谁能又快又好在剪出这个“王”字?这个“王”字有什么特征?先让学生动手剪一剪,试一试,想一想,谈一谈。然后再出示: “北京古宫图”、“飞机”、“中国结”、“脸谱”等图形,让他们找找这些图形有何共同特点?从而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开门见山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凡属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或一点就可以大致了解的教学内容,可采用开门见山法。 2.3 联系生活导入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认识到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数学课程的内容就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数学课程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把学生熟悉、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材料,导入课题,不仅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尽快唤起学生的认知行为,促成学生主动思考,为课堂的后继实施作好准备。 例如:在“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时,教师可先提出问题: 同学们,学校为了开展体育活动,要初中三个年段每个年段各添置一批排球,每班配2个,年段另外留10个,如果假设某个年段有n个班,总共需多少个排球? 这时学生会先列式得出代数式(2n10)个,然后老师再提出:我们知道学校初一,初二,初三年段各有687个班,则各应添置多少个排球? 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发现需要添置的排球总数,是随着班数的确定而确定的;当班数n取不同的数值时,代数式2n+10的计算结果也不同,这时教师再适时的提出:我们将上面计算的结果222624,称为代数式2n+10n=6n8n=7时的值.这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研究的内容:代数式的值. 又如,在“用正多边形拼地板”的教学导入:我先让学生分组去收集生活中可以见到的地砖和墙砖的图案,介绍生活中的一个例子:一天,小明到他爸爸开的瓷砖厂里参观,发现各色各样的地板砖令人目不暇接,他走到样品展览区,发现各种不同形状的地板砖铺成的样板,你看,那由三角形铺成的井然有序,由正六边形铺成的像盛开的花朵,由四边形拼接的错落有致。 小明心想,怎么不见由正五边形,正八边形等其他形状的地板拼成的样板呢?他突发奇想,要是开发研制正五边形或其他正多边形的地板砖,这些形状的地板砖市面上都没见过,投入市场后肯定会成为市场的抢手货。小明把他的想法告诉了他的爸爸和设计科的人员,结果引来哄堂大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完本节课,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这样的引入,让学生从生活中的事例入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想弄清楚到底是什么道理,带着这样的疑问进行学习,达到设问、设疑的目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不只是一些枯燥、乏味的数学符号的集结,数学教学也不只是刻板地对知识的传授,而应遵循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象这样的导入,从学生身边的事和物入手,由学生自己去计算,思考,很自然,亲切,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明白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凸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很多数学内容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导入,如数轴的概念、科学记数法概念、正负数概念、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等。 2.4 故事游戏导入法 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生心理状态,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导入的趣闻性是吸引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注意的关键。各种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在数学教师的精心组织和编排下,都可以成为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交流的媒体,成为引用抽象数学问题的导线。讲点与新课有关的数学历史或故事或利用多媒体播放数学家的事迹,往往可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甚至可给学生树立数学学习的榜样,增强探究精神和学习数学的毅力。 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先以下面的数学故事导入: 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打油诗: 李白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与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李白的壶中原来就有酒,每次遇到酒店便将壶中的酒增加一倍;李白赏花时就要喝酒做诗,每次喝掉一斗酒(斗是古代装酒的器皿)。这样反复经过三次,最后将壶中的全部喝光。问李白原来壶中有多少酒? 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想用小学的算术方法计算,但发现很复杂,然后老师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在两相比较下,学生很容易发现此问题用方程的办法解决比较简单。这样的引入,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有利于学生的从小学的学习模式向初中的学习模式进行转化。对于七年级的学生,刚刚跨进中学的校门,毕竟年龄还小,还比较幼稚,对于儿歌、谜语、游戏等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而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小时候你们念过儿歌吗?今天我们也一起来念念儿歌:一只青蛙一张嘴,二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三声跳下水┅┅唱到后来,一部分同学唱不下去了,声音也越来越轻了,于是,我不失时机地问:“这首儿歌谁能把它唱完?学生说:“这样随着青蛙只数的增加永远也唱不完!”然后我紧接着说:“我能用一句话把它唱完,你们信不信?”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怎么可能?学生议论纷纷。趁机我说:“今天这节课我就想告诉大家如何用一句话把它唱完,同时也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能用一句话就把它唱完。不过在唱之前,我们先要做一个准备工作,我们先来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学习了这个内容以后,不用老师教,相信你们自己都能唱得起来了”。这时他们的求知欲望非常强烈,我也不失时机地引入了新课。又如:在教学“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小故事:从前,有只小白兔到深山去采蘑菇。一到山上,看到满地鲜嫩的蘑菇,高兴不已,它采呀采呀,采了好多好多的蘑菇,等它想到该回家了时,它才发现天已不晚了,自己又迷路了,这可怎么办呢?于是小白兔着急地哭了起来,这时飞来了一只小鸟,知道原因后,小鸟说:“小白兔,我知道从这儿回你家有三条路,可不知走哪条最近?这样吧,我把三条都告诉你,你自己找最近的路吧。”于是,小鸟告诉了小白兔,小白兔很快就找到了最近的路回到了家,她妈妈看见小兔安然无恙地回答了,非常高兴。讲到这儿,老师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有哪三条路吗?想知道小白兔是怎么找到最近的路的吗?”同学们当然想知道,于是就出示书上的图,从而让学生想办法找出最近的路,得出结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实际上,有很多关于数学的数学故事,数学诗,数学典故,在平时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介绍,有时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2.5 动手操作导入法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中指出“儿童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并从活动中抽释出数学知识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主动地去探索数学知识。” 在《认识三角形》这一课时,因为三角形,学生在小学里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我是先叫学生用预先准备好的,不同长度的吸管(2厘米、3厘米、4厘米、6厘米)摆三角形,根据选材的不同,有的三根能拼成一个三角形,为什么有的三根怎么也拼不起来?到底构成三角形的三边要满足什么关系才能拼起来呢?好,相信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能对三角形有一个更好、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出示课题------------三角形。又如,在讲“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我先布置学生去制作简单的几何体,如三棱锥、四棱锥、长方体,正方体等,上课伊始,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成果,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动手具体的了解了这些简单几何体,对它们有感官上的认知,我在课堂上进行的讲解就很顺利,学生也能很快的接受新课的知识。 动手操作的效果是学生们通过实验将感性知识转化为理性思考。动手能力强的同学,一场实验下来,内容可以掌握80%;动手能力差的同学,通过实验,可以提高学习的理解力。同时,在今后的知识运用中,可以避免不该出现的错误。动手操作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源泉,能帮助学生巩固数学知识,促成教学的良性循环。因此上课时应适当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去探索新知识,主动发现欲学新知识的奥秘,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2.6 类比联想导入法 类比就是当两个对象都有某些相同或类似属性,而且已经了解其中一个对象的某些性质时,推测另一个对象也有相同或类似性质的思维形式。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采用类比联想导入简洁明快,同时能高效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解不等式的性质时,可与等式的性质进行类比: 等式的性质 不等式的性质 同时加上同一个数 等式仍然成立 不等式仍然成立 同时减去同一个数 等式仍然成立 不等式仍然成立 同时乘以同一个正数 等式仍然成立 不等式仍然成立 同时除于同一个负数 等式仍然成立 不等式符号改变方向 类比法引入课题,要求教师首先要从内容、形式、甚至方法等各方面把握所选中的两个类比对象。其次,要在适当的时候让学生明确类比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两个类比的对象并非完全一样,所以应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明确:类比的结果并非完全可靠,它只是形成猜想的一种方法,学生进行类比猜想所得的结论往往还需要进行证明。 事实上,在数学解题时,也常采用类比联想的方式,即根据命题的具体情况,从具有相似特点的数、式、以及相似的内容、性质或相似的图形进行类比、联想,寻求解题途径。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会在已知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检索,建立起思维路径。 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几种,如 设疑导入法、悬念导入法、审题导入法、练习导入法、实验导入法、电教导入法 等等。 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即所谓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是教师通过设疑布置“问题陷阱”,学生在解答问题时不知不觉掉进“陷阱”,使他们的解答自相矛盾,引起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它的设计思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针对学生出现的矛盾对立观点,引发学生的争论与思考,在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强烈兴趣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两角和与两角差的三角函数公式”时,教师出示问题:“成立吗?”。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成立,因为……”;有的说:“不行……”。认为正确的同学的说法是:代入第一个式子成立,立即有学生提出异议:取的角太特殊了,不信让α=β=45°试试,大多同学认可后一位同学的说法,就连刚才同意第一位同学观点的学生也倒向了后者。这时教师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那么到底等于什么呢?它与α、β的三角函数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运用此法必须做到:一是巧妙设疑。要针对教材的关键、重点和难点,从新的角度巧妙设问。此外,所设的疑点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能使学生暂时处于困惑状态,营造一种 “心求通而未得通,口欲言而不能言”的情境。二是以疑激思,善问善导。设疑质疑还只是设疑导入法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以此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必须掌握一些设问的方法与技巧,并善于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 悬念导入法 所谓悬念,通常是指对那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和现象的关切心情。悬念导入法制造悬念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激发兴趣,二是启动思维。悬念一般是出乎人们预料,或展示矛盾,或让人迷惑不解,常能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焦虑、渴望和兴奋,只想打破砂锅问到底,尽快知道究竟,而这种心态正是教学所需要的 “愤”和“悱”的状态。一般来讲,数学中的悬念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与分析学生知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精心设计、精心准备。 例如: “等比数列前N项和”知识的教学,可利用学生已有的对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从“折纸”这种常见的活动出发,让学生体会一张薄薄的纸片只需对折不多的次数,其厚度就会大幅增长,那么教师指出“有一种纸板的厚度是1mm,只需将其对折23次其厚度就可超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论断,使学生心理形成强烈的反差,形成悬念,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运用这种方法需要注意,悬念的设置要从学生的 “最近发展区”出发,恰当适度。不悬,难以引发学生的兴趣;太悬,学生百思不得其解,都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只有不思不解,思而可解才能使学生兴趣高涨,自始至终围绕问题,步步深入领会问题本质,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设疑导入法与悬念导入法有相通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前者重在 “疑”;后者重在疑的同时更要“悬”。 审题导入法 审题导入法是指新课开始时,教师先板书课题或标题,然后从探讨题意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完成导入的方法。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又突出中心或主题,可使学生思维迅速定向,很快进入对中心问题的探求,因此也是其他学科常用的导入方法。 例如: “三垂线定理”的教学,教师直接板书课题,然后针对课题逐字分析:“三垂线”三个字告诉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是三条直线之间的垂直关系,那么到底是怎样的三条线之间的关系,教师边画图边从图中抽象出三条直线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开始新课的学习。 此法运用的关键在于针对教材,围绕课题提出一系列问题,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此外还要善于引导,让学生朝着一定的方向思考。 练习导入法 练习导入法,即先根据新课的内容和目标设置一定的练习,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使学生产生压力感,急于听教师讲解的导入方法。 例如学习 “等差数列前N项和”时,可给学生安排如下课堂练习: 思考题:如何求下列和? ①前 100个自然数的和:1+2+3++100=____________; ②前 n个奇数的和:1+3+5++(2n-1)=______________; ③前 n个偶数的和:2+4+6++2n=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道小题,若第一题可以勉强解决的话, 23两道则必须寻找解题的技巧与规律了,使学生对“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知识有了强烈的认知欲望,此时开始学习恰到好处。 值得注意的是,练习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既可有笔答题,也可有口答题,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编写将会对新知识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 实验导入法 实验导入法是引导学生观察与新课主题密切相关的数学现象,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究奥妙的愿望,进而引出新课主题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则可以借助实验演示数学知识的应用。它的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观察演示的数学现象,围绕新课主题设问,让学生思考,教师点题引入新课。 例如:在学习 “棱柱与棱锥的体积”时,可以这样导入:首先,教师取等底、等高的三棱柱与三棱锥模具各一个,通过“装水实验”,让学生观察棱柱与棱锥体积的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其它的各种等底等高的棱锥与棱柱体积的关系,从而引入课题。 电教导入法 电教导入法是把不便于课堂直接演示和无法演示的数学现象或规律制作成课件或幻灯片,用计算机模拟或放映图片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教师点题导入新课。幻灯、录像、投影仪、计算机等电教设备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学习 “数学归纳法”时,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三维动画模拟动态的多米诺骨牌的推倒过程,创设数学归纳法的问题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现象及其规律变的形象直观、趣味横生,此时引入新课迎合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 结束语在实际教学中,导入的类型和方法是很多的,不只是以上几种。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导入方法。即使是同一个内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导入。导入的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各种方法一般都在交叉使用。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最重要的是导入的方式及导入的例子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教学,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整个数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设计好每节课的导入,使学生产生一种主动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让不同的学生都会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都能体验到数学活动中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从而实现《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总之,“导入有法,导无定法”,课堂导入的形式和技巧都具有多样性,即使是同一教学内容,导入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具有多样性,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精心设计。其实“导入”这一环节好比是一台戏的一个序幕和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从而燃起他们智慧的火花,开启他们思维的闸门,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奇特效果。 

评论(0) 阅读(317) 赞(0)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