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转)理想课堂的六纬度与三境界(二)

2020-06-23 10:17

2


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其主要特点是:"讲对话、重品质”。



这里所讲的“知识”,不只是教材上的知识,更是教材之外的相关知识;不是堆砌的静态知识,而是在不同背录下的动态知识。


这里所讲的“发掘”,是指从提问到解答的完整过程,即探索中的发现和探索后的重现,既指方法又指方向。


这里所讲的“魅力”,一方面是指知识对师生智力上的吸引与挑战,另一方面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陪伴、协助、督促下探索,不仅习得相应的技能,更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其核心是智力挑战、思维训练。


由此可见,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就是为了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深入对话。


通过人与知识(世界、文本)的对话、人与他者(教师、学生、其他读者)的对话,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再是一个知识的容器,而是被兴趣指引,被乐趣激发,主动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教师不再是隔在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二道贩子”,只是用某些有效的方法把知识简单地转交给学生,而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甚至是和学生一起沿着“问题——知识——真理”的途径进行一次科学探索,成为学生的同行伙伴。



3


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其主要特点是:“讲个性,求境界”。



如果说第一重和第二重境界更多地与知识有关,那么,第三重境界则更多地与生活、生命相融。


在第三重境界,知识不再是一个死的体系,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并在激发起师生的强烈反响后,内化为师生生活、生命的一部分。


此处的“共鸣”,既有基于个体差异的个性体验,又有面对伟大事物产生的共鸣。这个阶段的理想课堂,从知识的丰收转换为生活的丰富、生命的丰盈。


这种转换是在人拥有知识、习得技能之后,通过回望、反思、顿悟而得以实现的。此时的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及其背景的复现,而且激活了师生横向的生活与纵向的生命,实现了更高层面上的教育,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的那样,“教育就是引导‘回头’即顿悟的艺术。”


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也是整个课堂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如果说早期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课堂教学理论强调的是知识的学习,那么以杜威为代表的课堂教学理论强调的则是社会生活,而后现代课堂教学理论更重视生命的体验。


我们认为,这三者不是割裂的,而应该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三者的共鸣,最终将在教师与学生的存在中呈现。


六维度和三境界,如经线和纬线,编织出新教育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的理想课堂。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知识获取的渠道越来越多元,课堂的时空越来越广阔,课堂的个性越来越强。


构筑理想课堂,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我们一直在路上。


评论(0) 阅读(2449) 赞(0)
最近访客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