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探寻“儿童视角”下的健康活动

2021-03-24 21:30

探寻儿童视角下的健康活动

陈坚雪

我们常听到活动要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要尊重和采纳儿童儿童视角的呼声,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发现,要落实儿童视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多教师都会说是根据儿童的需要依据儿童的兴趣,但是从活动的思路和框架来看,却拥挤的排列着我们以为很重要的知识和技能,具有鲜明的成人色彩。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什么是儿童视角,一起探寻儿童视角为何不容易,以及活动中如何采纳儿童视角。

上学期,我们经历了疫情,在制定主题活动时,我们对于关键经验、发展目标、知识点、教学方法是否是明确的,其实孩子可不会在原地等着,他们的经验也是在一刻不停的生长。如果我们不能将活动建立在对儿童的理解上,往往可能错付一腔热情,目标、内容、方法都会落空。也有一种可能,孩子受到疫情的影响,相比与以往来看,户外运动能力和技能、经验稍稍的弱化。当然这也只是一种可能,得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我们知道课程要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也听到尊重和采纳儿童视角的问题,但是实践中发现,落实儿童视角还真的不是 意见容易的事情。那么今天我们以儿童的视角为话题,一起来探讨和对话它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该如何去行动。

一、什么是儿童的视角

视角这个词,英文是perspective,也译为透视,最早指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绘画技法,就是看穿的意思,绘画者运用小孔成像的原理从一个固定的视点观察,用平面来表现所看穿的三维空间。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观念的表达,比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一个事物是什么样子的,在于我们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它。我们无法摆脱自己所在的位置、身份、观念对认识事物和现象的影响,甚至这些影响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估计。

儿童当然也具有自己观察和体验世界的视角。系统阐述这一现象的是瑞典儿童教育研究者索默尔,她认为儿童的视角代表着儿童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指的是儿童作为自己世界里的主体,能构建其所在世界的意义,并表达自己的感知和体验,这是一种儿童自己的现象学Dion Sommer2010)。而且,儿童的视角不是固定的,随着个体的成长,其视角会经历质的变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儿童的视角的英文是“children’s perspectives”

综合起来说,儿童的视角偏重于指儿童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或者说,是将儿童的认知、感受和体验视为一个意义整体,而非将它们分开;偏重于强调儿童之间的差异、视角之间的差异,而非儿童发展的抽象、普遍规律;偏重于强调经验生成和变化的性质,而非儿童获取抽象概念。这里的儿童,是活生生的、具体的儿童,是千姿百态的、成长发展中的儿童,是生活于当下儿童,即使是一个小小的婴儿都具有自己的视角,他在与成人的呼应和冲突中理解周遭世界: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抓握,每一声咿呀学语,都是他自己意义世界中的涟漪。他是一个有目的、有意图、能积极行动的主体,不仅发展和完善着自身,还不断掀起波澜,影响着周围的人际世界。

儿童视角重要吗?当然很重要,它理应归属于近现代以来形成的发现儿童”“儿童中心的思想脉络,这一概念本身也是成人探寻儿童世界的旅程中的一种新的工具,随着时代的发展,焕发着鲜明的后现代主义光彩。它提醒成年人,要蹲下来,要努力去理解具体的儿童,要通过观察和倾听去分享儿童的意义世界,通过达成共识的方式参与到儿童这一世界的构建中去。

二、探寻儿童的视角 为何不容易

我们还是回到幼儿园设计的健康活动的话题,很多教师都会强调自己采用了儿童的视角,根据儿童的需要”“依据儿童的兴趣”“儿童喜欢等都是高频出现的语句。其实在平时的课程设计中也常常见到这种现象,即教师声称自己的活动依据是儿童,但从活动的思路和框架来看又具有如此鲜明的成人中心色彩,拥挤地排列着那些自认为很重要的知识和技能。我们都会因为特别想去教儿童而犯错误,会对成人和儿童之间究竟能分享些什么而心存困惑,正因为没有人能完美无缺地解决这样的问题,所以才需要不断批评和反思。

如果不去询问和了解,只凭着书本上的理论,我们无从得知孩子那小小心灵中藏着多少属于自己的想法。在实践中,理论(包括《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这样的文本)是为解释孩子的经验服务的,而不是在不去倾听和了解孩子的情况下,用理论去推导孩子的心理。

儿童视角下的活动课易是不容易,本次的三节活动课来源于主题审议下的活动课,中班《我运动,我健康》,我们聚焦于中班的年龄段,在主题审议的背景下前行摸索,并借助于指南的引领,在动作发展上,找寻适合的目标,从他们的角度出发进行。

三、活动中如何采纳儿童的视角

1.尊重和倾听的态度

对于采纳儿童的视角”“根据儿童的兴趣这样的话语,我们千万不能只把它们当成口号。口号只代表了一种观念正确,喊得再多也不能证明是已做到的事实,理解儿童的视角对于教育者来说非常重要,所以才应该把它当成一件踏踏实实的事情去做。

首先,要有尊重和倾听的态度。这就要求成人悬置前见”——预设的立场,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儿童的想法和我们成年人不同,是一件天然正确的事情。皮亚杰说:一个孩子总是正确地回答他自己的问题。如果孩子的回答不正确,很可能是因为他对情境的理解与成人有所不同。最能体现专业能力的地方,就是理解从儿童那里构建的问题情境和意义世界是什么。

本次三节课我们能否发现儿童的视角?老师又是怎么去做的呢?

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发现老师都是以尊重和倾听的态度去和幼儿沟通,第一节活动课《小乌龟郊游记》,下来和孩子们一起去体验屈膝爬带来的动作享受和在这过程中的身体协调力和灵敏性的发展,亲切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一句的语言紧紧围绕着孩子耳边。能感受到孩子信任我们的老师,因为有老师的鼓励和多听他们的想法,让整节活动课都是非常鲜活和灵动的。成人才需要凡事多请教孩子,多鼓励他们表述,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和见解。

第二节活动课《布盘百变玩》,布盘的玩法从哪儿来?倾听中来,在孩子们激烈的讨论中,在老师耐心的倾听中,让活动回到孩子们中去,使用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去体验更美好的活动进程。

第三节活动课《小小运动员》,郑老师从一个词助跑跨跳衍生出一节原创活动,是的,助跑跨跳出现在指南健康领域中第二大点《动作发展中目标1 具有一定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中中班的一个学习目标。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进行了活动的调整,;泡沫垫从平面到里面。宽度由原先()到现在的(),在基于孩子的能力基础上,尊重孩子在活动设计的第二稿中舍弃一个游戏环节,是需要去实践才能去实现的,根据孩子的能力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他们的声音甚至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让成年人也在其中得到成长。那么教师的到底体现在哪里呢?就体现在这个倾听和回应孩子的过程中。

2.注重儿童的视角的差异性和多元性

如前所述,儿童的视角指的是多个儿童多种视角,如果只是为了探寻普遍规律或者大多数,这种探寻就失去了独特的意义。幼儿园班级里有那么多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先天禀赋、气质以及家庭生活经验,集复杂的生物和文化因素于一身,对同一个话题一定有不同的感受、想法和判断。我相信,孩子有自己的故事,其他孩子也会有不一样的故事。这些差异应该被视为宝贵资源,而不是被忽略和克服的东西。

在三节活动中,对于路线和布盘的讨论,如果让孩子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活动的目的就不会指向获得“”的统一答案,而是去形成更具开放性的意义空间。正是这种不同的声音,能为我们设计课程、改造环境提供参考,让它们具有包容力和灵活应变的特征,不论儿童群体还是个别儿童都能在其中得到丰富的滋养。

该了解的,孩子都感受和了解了,他们不是在真空中,他们的生活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一定会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疑问。如果她的声音能被听见、能被理解、能被我们记录和珍藏,那么就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她也会从中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是被尊重和接纳的,从而更愿意分享和表达。

而成人当下应该做的,不是一股脑儿地把重要的事件和大道理传授给年幼的孩子,而是在回应孩子需要的同时,身体力行地去示范好的行为,然后留下自己的记录和思考作为未来的证词。当孩子们长大想要追溯这段往事时,他们可以看到广阔的大地上先辈们为此进行的挣扎和付出的努力,那一刻,他们会觉得生活不论顺利还是艰难,都值得一过。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与三位老师对话,老师与孩子对话,让我也感受到与孩子的对话,我也希望通过日常的活动借助他人之镜来反观自己,通过与老师们的想法融合来扩大自己的想法,从中获得进步。彼此信任、尊重、交流、开放!


评论(0) 阅读(2120) 赞(0)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