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2021-06-28 22:08

在爱里生长出自由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龙应台

一直很喜欢龙应台的书,喜欢她情感的细腻和真挚,喜欢她文字里透露出的洒脱和深邃,最近阅读她写的《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常常让我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我的眼前分明出现了她和她母亲一起生活的场景,一朵花、一滴水、一片树叶都仿佛在诉说着细水流长的亲情,木心“从前慢”的诗歌身影似乎在母女相濡以沫的日子融合成了另一首诗。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读的作者的另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让我在子女教育和学生教育方面,有种转角遇到爱的感觉,这本书的扉页上儿子安德烈对母亲的一段话给我很大触动:……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作为老师和母亲两个角色的自己,在把角色演绎地更加流畅时,我常常有很多的困惑。我欣赏他们母子之间平等的对话,这种真正的平等,让我们对根深蒂固的父母之爱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龙应台出生于台湾上世纪50年代,来自一个渔村。她的儿子80后,台湾和德国混血,生活在德国。龙应台的18岁,住在人车杂踏、鸡鸭争道,只有一条窄马路的海边渔村。白衣黑裙,准备考大学,对阿波罗登月、中国文革一知半解,外边的世界不存在。安德烈的18岁,踢足球,和朋友酒吧聊天、讨论《华氏911》和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正义问题,准备考驾照、去旅游和学中文。音乐和美术对龙应台来说是知识,不属于内在涵养,自觉有美的贫乏和对生活艺术的笨拙。而安德烈一代人,在舒适、有教养的家庭长大(龙应台和安的父亲都是博士),网络使其拥有广泛的知识,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

如此两代人,隔着三十年,隔个东西文化,如果没有这36封家书的沟通,他们可能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他们之间的对话可能永远只有那么几句:吃了吗——嗯,功课做了吗——嗯,没和弟弟吵架吧——没,不缺钱用吧——嗯……但是他们尝试着去努力了,他们尝试用书信的方式走入彼此的内心,我感动于这样的努力。

自由——我是独立于你的“别人”

对于在中国传统式教育下的孩子来说,他们能这样对父母说:“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哦,安德烈是在为困惑烦恼的年轻人呐喊,呐喊他们的权利和自由。

 或许有人会说他这样说都不怕父母伤心吗?不,安德烈对母亲的爱从36封家书中就可以体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我们传统的信念里,孩子像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贴身宝贝,我们用自己全身心的爱去呵护他,他丁点的成功和过错,父母都会认为是自己某一方面的行为发生了作用。我们常常会说:我们爱你,才会这样!这恰恰就是安德烈所说的“施予”。但实际上他们需要放手去闯荡,任何他独立自主的决策后所要面临的困难和抉择都是一种难得的体验。当我们把自己的孩子看成“别人”的时候,你是否找到了另外一种欣赏的目光?

 这让我想到了我的儿子,他常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你是这样想,可是我就是想——!比如去公园里玩,看到一处收费钓鱼的地方(按时间计费,钓到的鱼全部可以带走),小家伙非常兴奋,只喊着要去钓鱼。在我看来,去做这件事有这样几个不妥:1、收费计时价格比较高,不划算;2、钓到的鱼带回家非常难养,容易死掉。可是小家伙执意要钓,理由如下:1、我们就用20元去钓,有钓到最好,没有也没关系;2、钓的小鱼带回家买个鱼缸,我会好好照顾。事实上,小家伙最终遵守了他的约定,并且带回家的小鱼生命力非常的顽强,比那些店里买来的小鱼都要坚强,它们都活了下来。还有突然的一天,小家伙拿出家里闲置许久的两轮滑板开始练习,大半夜不去睡觉在客厅里勤奋地练习,我很生气:1、睡眠不够影响生长发育;2、滑板倒地的吵闹声会影响到楼下的住户。但是小家伙执意练习,到第二天的时候已经能比较顺利地滑行,到第三天的时候已经和滑板融为一体,滑行自如,还能走出S型。我在想,当初我阻止的那一刻,他如果毫无意见的接受了我的想法,多年下来,他是不是就失去了自己的见解,继而失去了自己的创造力?孩子在他感兴趣的世界里,那种发现和体验的乐趣是童真散发的最美的光环!

 作为家长,我们不能用爱去束缚孩子的自由,可以给出建议,但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的对待,必将让孩子在灿烂的天空展翅高飞,寻找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成长——给河马刷牙的感动

安德烈在一次与母亲的对话中提了这样一个问题:“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太可能有爸爸的成就,更不可能有你的成就。我可能会变成一个很普通的人,有很普通的学历,很普通的职业,不太有钱,也没有名。一个最最平庸的人。你会失望吗?”我可以断定安德烈问出这样的问题时,他并不会因为他母亲任何的回答而改变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的独立支撑着他的信念和梦想。但是,龙应台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一个母亲平凡中的伟大。她说:“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很可能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是的,在现今的社会,有多少人在自己不是最初梦想的工作岗位上忙忙碌碌,整天抱怨工作的无奈、生活的疲惫。如果家长当初能够尊重孩子的梦想,少一些现实和世俗的枷锁,或许孩子的人生会是另一番景象。“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成长,会面临很多的抉择,尊重自己的内心,每个人都要对自己负责!

分享——让你看着我慢慢变老

在整本书的36封家书中,如此不同的两代人进行对话,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母子俩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爱。从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间的差异,教育、意识,很多方面。比如,他们长于理性思考,而我们重情感抒发,他们会积极参与、干预现实,而我们更多是旁观。18岁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讨论的内容在我们看来是不用讨论的,没什么好讨论或者讨论不出什么,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想去思考。龙应台和安德烈之间的思想交流,让我们看到了“分享”的极大魅力,通过书信的分享,让作为读者的母亲可以从安德烈的字里行间知道现在的同龄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作为读者的年轻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着龙应台那一封封饱含关心与爱护的回信,也许对父母会有更多的理解。

母亲角色也罢,老师角色也罢,我们都不缺乏爱的付出,只是,你所有的爱里给予对方该有的自由了吗?大人高高在上的使命感常常让我们迷雾重重,看不见孩子心底的呐喊。谢谢作者,让我学会认识孩子的每一个阶段,并为此而不断努力!

 


评论(0) 阅读(1826) 赞(0)
最近访客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
文章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