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为孩子立界限》读后感

2024-06-29 16:43

第一编:孩子为何需要界限

第一章:未来就在今天

1.为人父母不只要关心现在,更要预备孩子的将来(动机),所以要以预防为主。

2.养育孩子最主要的,就是帮助他们培养会使其终生安全、稳固、丰富、快乐的品格。如果一个孩子多愁善感,悠悠愁愁的,她的人生是不稳定的。人的品格是在人际关系互动中形成的,我们是群居的社会关系,在培养孩子的品格上我们扮演的角色是不能低估的。做父母要言传身教。

3.孩子不是天生受规范的,他们需要从外在的关系和服从纪律当中,将界限内化为己有,这个内化很重要,没有内化的话就只是形式,流于外表。

4.父母具有三种主要的功能:监督、管理、资源,引导孩子学习负责任。缺乏界线导致 “利己主义”;

第二章:品格看起来像什么(品格的具体化)

1.她把爱放在首位,在"互相信任、充满希望、有爱心"这三大美德中,最重要的就是"有爱心";孩子要学会不以自我为中心,知道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他转。若要做个有真爱的人,而他的爱也实际影响别人的生命,就必须成为负责任的人,这样的爱才是真的。此外有爱心的人懂得尊重别人的界限,也能控制自己的冲动。

2.责任心:是为自己的生活做主,自我管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3.能自主:能自主选择。"受害者"心态认为他们在生活中无从选择,任何降临到身上的事,都是他们的命。在好的线里成长的孩子知道,除了为自己的生活责外,只要持为自己的选择负起任,就有自由过任何所选择的生活。

 4.肯主动:对许多人而言,生活是由他们掌控并且用心去追求的事。他们善用才干,并加倍使用以增加生命的容量;他们为“自己的乐趣”及目标的成果负责。在许多情况下,没有这样做的人,多半是从来没有人要求他采取主动去完成任务和目标;他们要别人替他做事,或是要别人替他行为的后果担责任。

5.知现实:现实可能让人难以面对,却也为生活带来长远的好处,要具备创造有效生活的品格,就必须对“现实”有健康的观念。孩子要学会“面对现实”,亲身体会到自己的行

在现实世界所带来的后果。

6. 会成长:一个人要有能力成长,包括有发展的能力、懂得求取知识、能够面对自己需要改变的负面事情。

7. 愿诚实:诚实始于做父母的人自己有好榜样,并要求孩子诚实,也提供孩子说实话的安全环境。孩子们多半会收到威胁时隐瞒实情,因此,父母需要在安全和标准的微妙平衡之间,制作环境,使孩子可以克服隐瞒真实的自然本性。

第三章: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

“问题儿童”是不会凭空出现的,每个问题儿童一般都是从有问题的生活环境中培养出来,受健康约束的孩子,不会无中生有地处问题。孩子反映出你如何为人父母。就是你需要把孩子的行为解释为你对行为的反应,需要把焦点转移。父母要有界限的经验,才能培养孩子的界限,就好像一棵树,孩子碰撞了几次以后,发现这棵树比他强壮,下次就会绕道而行。

有三个方式可以影响孩子培养界限

1. 教导。我们可以直接教导界限,可以帮助孩子用话语说出感受,并把你的教导应用到新的情境上,等他们逐步长大,再一步步将这些教导加以澄清和修正。

2. 榜样。孩子观察你的言行,并从你如何在自己的世界运用“界限”来学习。他们观察你如何对待他们、对待配偶和对待你的工作,然后不管好坏,照单全收地模仿你。

3. 帮助孩子将界限化为己有。如果你的界限训练知识“话语组成”,就是在浪费力气,但你如果对孩子“运用”界限,她就会把这些经验化为己有,记住它们、消化它们,使之成为如何看待现实的一部分。

教导界限的障碍

1. 依赖孩子。不要害怕一旦跟孩子说“不”,就会失去你需要从他那里得到的爱。当你需要某人的爱时,就会很难当面质问他或者不准他得到想要的东西,因为你怕他退缩、生气,或者有愧疚感,有怕冒失去这种爱的危险。结果呢?孩子不仅得不到适当的管教,反倒学会了“把爱收走,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这种能力。双方都没有留意到,孩子是用情感在威胁父母,而父母为了避免亲子关系中断,也尽量在维持他们之间每件事情的愉快。

2. 太过认同孩子。通常,父母无法延缓满足孩子所需,是因为他们过度认同孩子的感觉。做父母的是需要体贴孩子的痛苦、害怕和孤单感,因为这样做,孩子的内心才会满足,才会觉得被人认同、被人了解,也才学得会如何处理情绪和表达情感。然而,有些父母把自己痛苦的感觉和孩子的感觉相混,认为孩子比他真正的情形还糟,他们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在孩子身上,以为幼儿的不愉快似乎是母亲所带给他的创伤;青少年的焦虑似乎是父亲的惊慌所引起的。其实,这往往是父母自己问题尚未解决所引发的症状。

3. 认为“爱”和“相异”是对敌。许多父母都误解了,他们害怕和孩子之间意见不合、当面质问,甚至认为只是不一样就等于破坏亲子关系,所以他们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什么评语也不敢在孩子面前说,直到事情真的弄糟了才恍然大悟。实际的情形是:

相异是可以并行的,不是威胁。事实上,你能够与某人意见相异的广度,就是你能真正爱他的广度。如果你从未和所爱的人有过不同的意见,你们之间一定很有问题。

有些人很怕在别人面前表现真正的自己。你如果不能接纳与你意见相左的人,就不是真正爱他。但这不是说,爱就是要失去你自己,而是使你更有自由、更有能力来做自己。

4. 忽视和爆发。就是用不适当的耐心去容忍,希望行为自动消失,但没有想到情况愈加糟糕,而家长一直忍着不说事实,直到忍无可忍就突然大发雷霆。一般而言,如果问题一直不处理,只会更糟糕而不是更好。孩子也是一样。他们没有内在的刹车器来阻止他们过分的要求和不适当的行为,因为“愚昧迷住孩童的心”。他们需要父母给出外在的界线、指正、限制,并执行后期解决方案,直到外在的界线成为内在的约束为止。这就是为什么打从一开始,即用一致的做法面对有问题的行为是那么重要。

5. 消耗精力。当我们软弱下来,准备放弃对孩子的坚持时,他们马上就能感觉得出来这是多么可怕的是。很多时候做父母的都会同意,聪明的青少年会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向你乞讨、恳求、争执,强词夺理地要求推脱一些责任。当孩子持续要求时,你要比他多一次把持你的界限。不要只对孩子“说出”界限,而是要“做出”界限。

第四章:因果律,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

1. 当孩子的行为导致他必须面对现实的结果,比如痛苦、失去金钱等时,他才会有真正的改变;当我们承认要为错误付出代价时,不正是从中学习教训吗?实实在在的损失此时我们改变行为。

正面的“因果律”给我们适度的能力感和对生活的掌控力。我们将才干和生命投资在好的方面,他人的生活经验都教导我们,努力、勤奋和负责任必有好结果。

负面的“因果律”让我们对坏事有本能的惧怕感,会健康地重视后果,并让我们继续生活在现实里,行事也朝好的方向。例如人际关系上失败的后果,使我们学会用建立良好关系的方式来爱人。

做父母的你,在某些情况下想到该怎么做的时候,请记起下面这几个问题:

1)这是谁的问题?

2) 我怎么帮助他来体会这个问题?

3)我做了什么事让他体会不到这是他的问题?

2.给孩子自由,容许他做选择,然后照那个选择去处理后果;父母很难狠下心让孩子承受痛苦的后果,父母天然的倾向是帮助孩子摆脱困境。父母需要对“让孩子受苦”这件事放轻松些;我们要让孩子有少量的自主权,让他在那样的自主权里面做选择,然后让他在这些选择里面承担后果,这样就可以培养出有爱心的果实。你的目标不是要控制孩子,让他们做你要他们做的事,而是给他们选择去做想做的事,并且让他们知道做错事是非常痛苦的,使他们不想去做错事;

3.要善用因果律,避免情绪化的后果,要实行现实的后果。生气、内疚、羞愧并不能教导孩子做得更好,失去看电视的权利,失去金钱或玩电脑的时间,所带来的痛苦会教导他学得更好。要与现实为友成熟”就是不再要求生活符合我们的要求,乃是开始去符合生活的要求。因果律着重在符合生活的要求,否则就要经受痛苦。当保持现状的痛苦比改变的痛苦来得大时,我们就会改变。“后果”所带来的痛苦激发我们去改变。现实不是我们的敌人,乃是朋友。用现实所要求的方法去行事就会有极大的奖赏。


评论(0) 阅读(156) 赞(0)
评论
发表评论
发表
文章分类